史威登堡神学著作
130.我们与他们谈论了一会儿各种话题后,我问他们拜的是什么神。他们说,他们拜一位天使,祂向他们显为一个神性人,因为祂闪耀光芒。他们说,祂教导他们,并让他们明白当做什么。他们又说,他们知道至高神在天使天堂的太阳中;祂向他们的天使显现,不向他们自己显现。对他们来说,祂太伟大了,以致他们不敢拜祂。他们所拜的那位天使是一个天使社群,主派这个社群看顾他们,教导他们何为公义、公平。因此,他们从一种火焰拥有光,这火焰看似一个小火炬,非常火黄。原因在于,他们不崇拜主,因而不能从天使天堂的太阳,只能从一个天使社群那里获得光。若主允许,一个天使社群就能向住在低层区域的灵人提供这种光。我也看见这个天使社群,它在他们之上的高处;我还看到发出那光的火焰。
3332.“于是雅各将饼和扁豆汤给了以扫”表示生活的良善具有真理的良善和教义的良善。这从“以扫”的代表,以及“饼”和“扁豆汤”的含义清楚可知:“以扫”是指生活的良善(3300, 3322节);“饼”一般是指爱之良善,无论属天的还是属灵的(276, 680, 2165, 2177节),因而也是指真理的良善,因为这是属灵良善;“扁豆汤”是指教义的良善,因为“汤”表示教义的大杂烩(3316节),而“扁豆”表示其中的良善。雅各将它们给了以扫,在内义上表示这些良善通过雅各所代表的真理教义而来(3305节)。
在最后这一节,这句话和接下来的话描述了真理和良善在正在重生的属灵人里面是如何发展的,即:他首先学习真理的教义,然后发展出对它们的情感,这是教义的良善;接下来他通过洞察这些教义而被对它们所包含的真理的情感打动,这是真理的良善;最后他愿意照之生活,这是生活的良善。属灵人在经历重生时,以这种方式从真理的教义迈向生活的良善。但当他处于生活的良善时,秩序就颠倒过来,他从这良善看待真理的良善,从真理的良善看待教义的良善,从教义的良善看待真理的教义。由此可知人如何从一个感官人变成属灵的;当他变成属灵的时,又是什么样,或具有什么品质。
那些仔细考虑这个问题的人能看出,这三种良善,即生活的良善,真理的良善和教义的良善彼此都不同。生活的良善是从意愿流出的;真理的良善是从理解力流出的;而教义的良善是从记忆知识流出的。教义则包含这三者在里面。
“扁豆”表示教义的良善,这一点从以下事实明显可知:小麦、大麦、豆子、扁豆、小米和粗麦(即斯佩耳特小麦)都是诸如饼所指的那类事物,只是种类不同。“饼”一般表示良善,这一点从前面的阐述和说明(276, 680, 2165, 2177节)清楚可知;因此,不同种类的良善由上述谷物和豆类来表示:更珍贵的良善种类由“小麦和大麦”来表示,不那么珍贵或较低级的良善种类由“豆子和扁豆”来表示;这一点也可从以西结书明显看出来:
你要为自己取小麦、大麦、豆子、扁豆、小米、粗麦,把它们装在一个器皿里,用来为自己做饼。(以西结书4:9, 12-13)
1054.“我看见它”表示他是能重生的那种。这从以下事实清楚可知:当论及主时,“看见”某人表示知道他是什么样,或说知道他的性质。因为主自永恒就知道所有人,没有必要去看任何人是什么样。当人是能重生的那种时,经上就会说主“看见”他,也说主向他“仰脸”。但当他不能重生时,经上就不说主看见他,或向他仰脸,而是说主向他“转眼或掩面”,尽管转离的不是主,而是人。因此,14节论述了整个人类,其中许多人是无法重生的;在这一节,经上没有说“我”看见云中之弓的时候,而是说“弓必现在云中”的时候。这适用于主“看见”,如同适用于祂“记念”一样;“记念”在内义上表示怜悯(对此,参看840, 1049; 以及626节)。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